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時代名鴿
桃園中壢
種鴿母源抗體的作用
發表:2014/09/12

2014年1月第60期【資料提供:耐久能 翻譯:Joanna】

在巢中的幼鴿/Dr JP Duchatel
幼鴿在剛出生時其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所以無法保護自己免受病毒、細菌和其他寄生蟲的攻擊。過去我們在有關鴿乳的專業文章有提到過負責幼鴿粘膜抗感染的保護有機分子(lgA抗體)是來由父母雙方及鴿乳那傳輸過來的,這唯一的保護並不能說明為何像新生幼鴿這樣小的生命體能在這樣的衛生條件及氣候不佳的狀況下生存。答案是,再一次說明,是來自鴿子本身。


母源抗體
除來有來自如雞尾酒般美味的鴿乳保護外,幼鴿也受其他抗體(lgG)的保護,這部分只來自於母鴿,在此我們就看到配種的重要性。

為了解這防禦系統的力量,我們可透過Garnier和其同事於2012年所做的實驗測試來進一步了解。科學家們透過讓母飛禽接受疫苗的方式來進行測試,受測飛禽並無抗體,並選擇三個不同種類的飛禽來進行測試,其中包括生命週期相當長的海鷗,讓其接種疫苗來對抗新城疾病毒(NDV-亞洲雞瘟病毒)。這些飛禽所接種的疫苗為用於鴿子身上的抗-PMV-1,也就是英特威Intervet 藥廠的Nnobivac Paramyxo P201鴿痘疫苗。對抗體演變的監控是透過觀察雛鳥在整個培育期間的變化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抗體在40天後仍可在海鷗的雛鳥身上觀察的到,而在這實驗中所使用的另二種飛禽-鵪鶉和三趾鷗,在出生15天後就已無效用。

母源抗體的「阻斷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有一定數量的雛鳥在出生20日後接種疫苗,這證明來海鷗的幼雛即便原母體已接種過疫苗,其抗體-抗-PMV-1的程度也不會增加。以上這段描述意味著母源抗體的存在,抗-PMV-1所形成的新抗體自然就已被「封鎖了」。相反的,鵪鶉的雛鳥即便是來自已接種過疫苗的母體,在出生20日後接種疫苗,其母源抗體和抗-PMV-1起了正常的免疫反應。在這品種上,在這歲數就沒有產生「阻斷作用」。鴿子的狀況較為接近鵪鶉,所以其母源抗體的「阻斷作用」效應在出生20日之後並不明顯。這些作者透過數學模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有疫病的情況下,接種過疫苗的熟齡母海鳥所生出的雛鳥,其受到傳染病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他們處於被短暫保護的階段。

母源抗體對「撫育」影響
母源抗體從母體轉移到雛鳥身上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在幼年時期,雛鳥身上會出現短暫的「阻斷」作用,在母源抗體消失後,雛鳥的免疫反應會已特定的方式獲得改善(Garnier和其同事,2006)我們可用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母鳥將母源抗體,如抗-PMV-1傳給其幼鴿,如果雛鳥在剛出生、尚未有抗體-抗-PMV-1在體內發展時的時後接受了抗-PMV-1的疫苗,就會有阻斷作用產生。假若雛鳥是在日後再接種的,特別是在母源抗體-抗-PMV-1消失後接種,他的免疫反應就會比沒有母源抗體-抗-PMV-1者要來的佳,特別是那些來自未接種疫苗母體的雛鳥。這就是我門所說的母源抗體對「撫育」影響。在目前的科學界中我們尚未知道 撫育影響是否也存在鴿界中。這對年輕的科學家而言是個挑戰。

生存的關鍵機制在於保護
母源抗體的轉移對雛鳥而言是生存的關鍵機制。鳥類在做為蛋的時期,母源抗體會累積存於蛋黃中,所以雛鳥在出生不久前就已在吸收這些寶貴的分子。這種保護周期長短跟鳥類品種有關,因為自然形成者一般都比較好,若繁殖期較長則這種保護周期也會比較長。而且,若有更多的抗體存於蛋黃中,保護作用也會更佳,這個對由母體移轉至雛鳥的保護機制的研究對我們賽鴿培育者而言相當重要,尤其對常面臨副粘病毒威脅者來講更是相當關鍵的資訊,我們需要意識到接種預防絕非巧合,而是一種生物轉換的過程。

這些研究顯示我們不該只重視透過讓賽鴿接種疫苗來對抗副粘病毒的方式,對用來繁殖者讓其接種疫苗也是同樣重要,因這對幼鴿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在幼年時期所進行的保護機制,會在未來展現其效益,且在接種對抗副粘病毒疫苗時,其保護效用也會顯著增加。小細節往往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影響到在比賽中獲勝的機會。

母源抗體的轉移:對雛鳥而言是生存的關鍵機制。一已接種抗副粘病毒疫苗的母鴿有抗體(Y)被製造用來對抗PMV-1病毒,其中該抗體內容在接種三到四星期後能有最大效益。在交配後,母鴿的抗體就會轉換到蛋黃裡,這些有保護作用的生物分子轉換到雛鳥身上會使其成長狀況更為良好也能保護他們在生命之初不受副粘病毒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