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時代名鴿
桃園中壢
淺談培育-信鴿的一些細節問題
發表:2010/06/24

2009年5月第28期【文:王福生】

淺談培育-信鴿的一些細節問題

培育信鴿的細節問題,就是指種、養、訓、賽各個細小的環節中,甚至微不足道的問題。在對待這些細節問題時,若處理得細心、合理、得當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處理得粗心、背理、失當就可能出現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局面,甚至造成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嚴重後果。作為一名普通的信鴿愛好者,一位愛鴿幾十年如一日的鴿迷,我想把自己的親身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如能對鴿友們有所幫助,有所提示,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01 “種”篇

“種”是賽鴿的源頭,是關乎賽鴿能否獲得成功的首要問題。

“種”牽扯到引種、配種和育種等諸多方面。在引種方面,鴿友首先要調查研究哪些品系適合在本地飼養放飛,哪些品系適合自己所選賽線和賽距。鴿友平時還要多注意那些經常參賽並獲獎的鴿主(尤其是本地區的),弄清楚鴿主的參賽羽數、獲獎名次、獲獎率以及獲獎的賽鴿是哪些鴿系。對這些細節均瞭若指掌後方能確定引進的種源。確定種源後也不可貿然行事,必須要先瞭解鴿主的人品,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熱愛賽鴿事業、人品優秀、心胸寬廣、樂於助人的鴿主,那麼你就可以順利地購買到所需種鴿。反之,你將既花錢又費力,還可能購買到一些次鴿。

配種和育種牽扯到的問題太多,且配種知識深奧無窮。但是憑我多年的親身體驗,大多數信鴿愛好者所犯的錯誤並不是在這些深奧的理論上,而是在一些微不足道,司空見慣的問題上,也就是我所談的細節問題上。在我們當地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恰巧能說明這個問題。

1998年我們當地一位鴿友從北京國際鴿展花大價錢購回兩羽比利時名血優秀鴿。這位鴿友以為好鴿到手就勝利在望啦!馬上就把這兩羽種鴿配上對兒,並不間斷地作育出一批幼鴿,但是這批幼鴿在300公里預賽時全軍覆沒。惱怒之下這位鴿主將這對種鴿租賃給了一位頗有育鴿功力的鴿友。那位鴿友租到這對種鴿後並不急於配對育種,而是先將雌雄分離,爾後驅蟲、清呼吸道、整理腸道,讓種鴿休養生息,適應環境。到了來年三月,那位鴿友才將這對種鴿合窩配對,作育出的幼鴿在當年300公里和500公里比賽中雙雙奪冠。鴿主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就將這對租賃未到期的種鴿召回,並且馬上開始作育幼鴿。不難預料,這批幼鴿在比賽中依然名落孫山。這一次為了臉面,他竟然將這對種鴿活活地摔死。其實這位鴿主並沒有敗在高深的配種術上,而是敗在了最老生常談的種鴿適應期、素質、狀態以及作出幼鴿要少而精這些再簡單不過的細微環節上。

02 “養”篇

這一篇所講的內容與賽鴿競技的成敗關係密切,且始終貫穿在培育賽鴿的各個階段。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養鴿者,就必須在日常的、繁瑣的、平凡的養鴿工作中兢兢業業,認真對待每個細節。一旦在某一細節上出現問題,輕則降低賽鴿的品質,影響賽績;重則淘汰。

首先從鴿蛋說起。雌雄種鴿在健康的狀況下,配對後7~8天即可產出第一枚蛋,隔一天再產出第二枚蛋。如果早產或延後產均屬不正常現象,其蛋堅決不用。按時產下的鴿蛋表面必須光潔,大小基本一致,形狀必須規範,否則,堅決淘汰。當種蛋孵化18天後幼鴿出殼時有幾個細節要特別注意:第一,幼鴿一定要準時出殼;第二,幼鴿用嘴啄的殼縫要細要齊;第三,幼鴿出生一天後,其臍帶處的蛋黃要吸收完,並能做到緊翅抬頭,否則應淘汰。接下來要用心觀察父母鴿所分泌的鴿乳是否優質充足。為了使父母鴿能提供優質充足的鴿乳,應對父母鴿倍加關照,並按時按量為它們提供營養飼料。種鴿只有按時按量進食才能對幼鴿按時按量餵食。我的辦法是幼鴿帶環前一日三餐,帶環後改為一日兩餐。這樣,種鴿不僅能有規律地吃食、餵食、休息,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而且能很好地完成這一輪哺育幼鴿的工作,並為下一輪哺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按時按量的哺育也會使幼鴿消化好、吸收好,營養均衡。由於每頓餵食之間,有充分的消化、吸收、休息的時間,所以在父母鴿餵食時,幼鴿就會有饑餓感,吃食有激情,也快速。幼鴿從小就養成的快速進食的習慣為培養健康的消化系統和造就健壯的體格打下了基礎。種鴿哺育幼鴿時,如果不按時按量進食,饑一頓,飽一頓,就會造成種鴿分泌鴿乳時多時少,不能按量供給幼鴿食用。當幼鴿食多時,還會造成幼鴿消化不良、過肥、超重,不利於訓飛;食少時產生饑餓,營養不良,經常鳴叫求食;使得幼鴿、種鴿都不能正常地休息。長此下去,會導致幼鴿發育不良;種鴿疲憊、消瘦,直接影響下一輪產蛋的品質。

另外,許多鴿子在面對足量的食物時,總愛挑選自己喜歡吃的糧食,把其他糧食撥得到處都是,既浪費糧食,還容易傳染疾病。而且挑食會造成幼鴿嘔漿,種鴿越來越瘦,且素質越來越差。因此,按時按量的飼餵方法十分重要。如果這一步做不到位,將會影響鴿子的一生。從幼鴿斷乳到家飛前的這一階段,要注意為它們補充營養,為家飛打基礎。幼鴿開始家飛後,要讓幼鴿先家飛再吃食,逐漸使幼鴿意識到飛進巢箱就有吃的,這樣幼鴿家飛或是比賽歸來後就會快速進巢。隨著幼鴿對家飛的適應以及家飛時間的延長,幼鴿的食量會增加,這時不僅要增加食物的供給量,同時要調整食物的品種,即要減少精飼料,增加粗飼料和清除飼料。因為幼鴿大運動量的訓練結束後必須進食大量的粗飼料,同時還可以培養幼鴿耐粗飼料的良好習慣,為今後更大的訓練量、艱苦的比賽及糧食調節賽鴿狀態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比賽前,對賽鴿一定要定時多餵粗飼料和清除飼料。儘管這些飼料量很大,但其所含熱量不多,能夠在不讓賽鴿長肥的情況下滿足大訓練量的需求,並撐大嗉囊。在鄰近比賽時,應逐步加大賽飛飼料的比例。這樣賽鴿既能接受飼料的改變,又能提升狀態,進而在比賽時能夠達到高峰狀態,取得好的賽績。

03 “訓”篇

訓練的關鍵就是“量”和“度”的把握。若訓練量過小達不到一定的“度”,就會造成賽鴿的能量儲存不夠,賽鴿的能力不能被完全挖掘出來;但若超量訓練會超過了“度”的界限,賽鴿也會承受不了,反而會直接影響賽鴿的食欲、消化和休息。所以鴿主要找到一個比較適合自己賽鴿的訓練量,然後每天定點、定時進行訓練。這是訓時保持賽鴿健康,賽時易調整賽鴿狀態的堅實基礎。從家訓到路訓一定要循序漸進,特別要注意短途多訓,這樣既可提高賽鴿的狀態,又可以增加賽鴿的經驗,加強賽鴿對近途環境的識別。在賽前的各站路訓時,要特別注意天氣,因為訓放途中有一點陰、雨、霧、雪或太陽黑子爆炸,都會對賽鴿歸巢帶來影響。哪怕是100公里的短途訓放,若遇上以上的自然環境,輕者賽鴿會遲歸,多天積累的能量消耗殆盡,狀態下滑,決賽時奪標無望;重者賽鴿在外遊蕩幾天,喪失比賽機會,甚至丟失。

04 其他

在賽鴿歸巢後,應重視對藥物的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在使用各種藥物驅蟲時,必須在停藥24小時後再使用電解質、保健砂和維他命,因為同時使用就等於給中毒的寄生蟲迅速補充了營養和解了毒,會嚴重地影響驅蟲的效果。在使用抗菌類藥時,不宜同時使用啤酒酵母和其他含活性菌的藥物,因為這兩類藥物會互相干擾,影響藥效。另外,在清除毛滴蟲、球蟲以及呼吸道時,應輪換地使用不同廠家的產品,以防止賽鴿產生抗藥性。還有就是在使用活性菌產品時,切忌把產品加到剛接來的自來水中,因為新接的自來水中含有大量的漂白粉,它會影響益生菌的活力。

最後再提醒一點,就是賽鴿參賽回來後,鴿主一定要有耐心,並用它們平常最喜歡的食物來引誘其歸巢。無論賽鴿有什麼舉動,鴿主都不要採用過激烈的行為,如果賽鴿被鴿主用不當的方式驚跑,那麼不僅會延誤賽鴿的歸巢時間,同時還會給賽鴿帶來心裡創傷。在我身上就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我曾經有一羽非常優秀的賽鴿,它在本市東線、北線、南線的比賽中逢賽必勝,所以我送它去參加比賽的次數就比較多。但有一次比賽歸來後,無論我用什麼方法哄它,它就是不理睬我,也不進巢。此時由於我還要把其他歸巢鴿的情況向鴿會報告,就沒有再管它,當我打完電話回到鴿棚時發現它已經在巢裡了。還有一次比賽它歸來後的表現更奇怪,這次回來後它卻直接落到了別人的樓頂上,機警地看著我,絲毫沒有要進棚的意思。但當我躲進屋裡後,它立即就落棚進巢了。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它參加的比賽太多、太頻繁了,而且每次比賽歸巢後,我都要將它捉住裝籠到鴿會報到,而它認為這是要將它再次裝籠參賽,所以就產生了抗拒心理。

以上是我在多年養鴿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細節問題,講得比較膚淺,有些甚至片面、偏激,不當之處,望廣大鴿友諒解。但是實踐證明,哪一年我對這些細節重視了,我這一年賽鴿的成績就會比較好。正如鴿界評論大師夏拉肯先生所說;“強豪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在每個環節上都要領先他人一點點!而這些平日裡積累的一點點,則處處浸透著專業的精細和過人的智慧,恰恰就是這些積少成多的一點點,造就了比賽時那一分鐘奇跡的誕生。”也就是說,要重視、研究養鴿的每個細小環節,並且要比別人做得更好,這樣才能在比賽時創造那一分鐘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