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名鴿天下
台北市
插組加碼的新選擇-群體智慧
發表:2009/04/06

2008年10月號第233期【文:陳新中】

插組加碼的新選擇法-群體智慧

因為插組的資金有限,比賽時哪幾羽選手鴿要加碼,才能以小搏大,獲得最高的投資報酬率,一直是令鴿友們傷腦筋的問題。一般人的做法是根據選手鴿的健康狀態、歸巢慾、外訓表現……等狀況綜合判斷後做決定,狀況良好的加碼,狀況較差的有插組就好。最近生物學家對於選擇策略有了新發現,可以大幅提升傳統預測方法的準確度。這項新發現不是來自什麼博大精深的科學或數學理論,而是學習鴿子、螞蟻和蜜蜂……等動物的「群體智慧」。


群體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群體中的個體遵循簡單的規則,根據局部資訊獨立判斷,然後以簡單的互動來協調,做出有利於群體決策的智慧。群體智慧在實務上的應用較適合職業鴿舍,藉由鴿舍內多位對選手鴿的狀況有相當程度瞭解者,進行獨立評估,最後舉行不記名投票的決選,決定插組的資金如何分配運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獨立評估的部分,評估者必須盡可能收集資料、完全以專業角度為考量,因為情感上的因素(對某羽選手鴿的偏愛、揣摩其他人的想法……),是導致預測不準的主要問題,至於最後採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更是結果是否客觀的重點。而業餘的一人鴿舍,則可以考慮運用電腦程式,將影響比賽的重要數值進行模擬運算,也能得到類似的效果。

群體智慧在生活中四處可見,以蜜蜂來說,蜜蜂並不精明,精明的是蜂群。一個蜂群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單隻蜜蜂不可能辦得到的。個別的蜜蜂可能是一個個小瓜呆,然而一旦形成群體,卻能對環境做出迅捷有效的反應,而牠們靠的就是所謂的群體智慧。由於一個蜂巢裡最多有五萬隻左右的工蜂,蜜蜂因此演化出可以化解歧見、求得群體最大利益的方法。

以如何選擇新家為例,晚春季節,當蜂巢開始變得擁擠時,蜂群通常會分家,蜂后、部分雄蜂和半數的工蜂會離開居住的蜂巢, 飛行一小段距離,聚集在一根樹枝上。蜂群就在那裡露宿,由一部分蜜蜂去找新房子。最理想的築巢地點是在離地夠高的樹洞裡,有朝南的小孔作為入口,內部有很多空間容納幼蟲和蜂蜜。蜂群一旦選好地點,通常不會再搬家,因此選擇必須正確無誤才行。

在一項實驗中,生物學家將四千隻左右的小型蜂群運送到一座無人小島上,每一隻蜜蜂都被漆上斑點、戴上小小的塑膠標籤,然後把蜂群都放走,讓牠們去尋找預先擺放在附近的蜂巢箱。預先放置的五個蜂巢箱,其中四個不太夠大,一個差不多剛剛好。很快五個箱子周圍都出現了偵察蜂,這些偵察蜂回到蜂群時都跳起搖擺舞,催促其他偵察蜂也去瞧一瞧,這種舞蹈包含了指出某個蜂巢箱位置的密碼。每一支舞的強度反映出偵察蜂對該築巢地點的熱衷程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有幾十隻偵察蜂跳得非起勁,有的支持這個地點,有的支持那個地點,每個蜂巢箱周圍都有一群蜜蜂嗡嗡起舞。

決定的那一刻不是發生在主蜂群內,而是在外面、在偵察蜂聚集的蜂巢箱周圍。只要有一個蜂巢箱入口附近的偵察蜂達到了十五隻左右,那個蜂巢箱周圍的偵察蜂感覺出法定數目已經達到,便會回到蜂群中宣布這個消息。從被選中的蜂巢箱返回的偵察蜂會分散到蜂群中,發生搬家的訊號。一旦全部的蜜蜂都準備好了,蜂群就會一起飛到新家,結果不出所料,新家就是五個蜂巢箱中最理想的那個。

蜜蜂的決策規則是廣納不同的選項、鼓勵各種想法自由競爭,並用一種有效的機制縮小選擇範圍。運用在解決問題的會議上,可以要求與會人員找出所有具有可能性的解決方法,把各自的想法拿出來討論一番,然後進行不記名投票。這種做法使一個團體有時間讓最好的想法浮現、獲得採納,一般人通常都很願意接受這樣的做法。

採取蜜蜂規則的團體幾乎都會變得更聰明,只要成員多樣化、能獨立思考,並以投票、競標或平均值法等機制來產生群體的決定,不論是股市投資者,還是正在進行研究計畫的科學家團隊,都能成為聰明的團體。拿賭賽馬的人來說,為什麼他們對比賽結果的預測會那麼準確?在馬兒離開起跑門的那一刻,賽馬彩池板上顯示的賠率(根據所有賭客所下的賭注計算出來的)幾乎總是預言了比賽結果:賠率最低的馬通常跑第一,次低的馬跑第二,以此類推。原因在於彩池投注在善用群體智慧方面是幾近完美的機制。

如果你有機會到賽馬場,就會發現群眾裡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整天追著賽馬報表研究的職業賭徒、有明瞭某些賽馬的特性的人。就像設法做決定的蜜蜂,玩賽馬的人也會蒐集各式各樣的資訊,各有各的看法;等下好離手之後,群體的判斷結果就會被計算出來。

所以說,賭賠率較高的馬兒很少能贏錢。

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公園,我喜歡在那裡看一群群的野鴿在車流和樹木上空盤旋,最後鴿子都會飛到公園周圍建築物突出的地方休息。然後,不知道什麼事驚擾了牠們,使牠們在同一瞬間只飛了起來,動作整齊劃一,彷彿是單一的生物體。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鴿群並沒有領袖,沒有哪一羽鴿子會告訴其他鴿子怎麼做,牠們只不過是密切注意身旁同伴的動靜。當牠們劃過天空時,每一羽都會按照簡單的規則來飛行:一、不要和附近的同伴擠在一起;二、跟著附近的同伴的平均方向飛;三、不可以離附近的同伴太遠。這些規則集合起來,就是另一種群體智慧--重點與做決定較無關係,而是精準的協調動作。

不論是蜜蜂、鴿子還是其他群體動物,聰明群體行為的元素包括:分散控制、根據局部提示做反應、遵循簡單的規則,結合起來就是能夠應付複雜狀況的機靈策略。

群體智慧對人類最大的改變恐怕是發生在網路世界,以目前最強的搜尋引擎Google為例,它利用群體智慧幫你尋找資料,當你建入一個搜尋關鍵字,它會檢視索引伺服器上數以十億計的網站,找出其中最切題的,然後按照連結到這些網站的其他網頁的多寡,來排出先後順序,他就是把連結當作選票,得票最高的網站列在搜尋結果的第一筆。透過這種方式,Google得以運用網路的群體智慧來決定一個網站的重要程度。

另外,自由協作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目前已經有上百萬個條目、超過兩百種語言版本,內容包羅萬象,而且可任由任何人撰寫或編輯,也證明了群體智慧的成功。透過網路的方式讓一大群人一起思考,現在已經是可能的事了,這是幾十年前完全無法想像的。沒有哪一個人能懂得處理人類社會問題所需要的一切知識,但是只要集合眾人的力量,我們知道的將遠比過去能夠運用的要多得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將群體智慧運用在插組加碼的選擇或其他問題時,一定要遵守群體智慧的一項重要真理,只有當個別的成員都以負責任的態度行為,都自己做決定的,群體才會趨向於具有智慧。如果成員都互相模仿,或者成為潮流的奴隸,又或者只等待別人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的群體是不可能有智慧的。群體要有智慧,必須仰賴成員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